本文作者:author

互联网减重:机遇还是陷阱?

互联网减重:机遇还是陷阱?摘要: “体重管理年”来了,互联网减重靠谱吗?京东减重门诊上线引发的思考响应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的号召,京东互联网医院近日上线了“减重门诊”,声称要整合多学科力量,提供个性化科学减...

“体重管理年”来了,互联网减重靠谱吗?京东减重门诊上线引发的思考

响应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年”的号召,京东互联网医院近日上线了“减重门诊”,声称要整合多学科力量,提供个性化科学减重服务。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互联网医疗的一次进步,但仔细分析,却有不少值得深思的地方。

“体重管理年”的背后:国民健康的隐忧

国家卫健委推出“体重管理年”并非空穴来风。《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指出,中国居民的超重肥胖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预计到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高达70.5%,儿童也将达到31.8%。这不仅仅是个人形象问题,更关乎整个国民的健康水平和医疗负担。肥胖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病密切相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如钟南山院士在多次公开场合强调的,控制体重是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关键。

互联网减重:是机遇还是陷阱?

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减重门诊”瞄准了这一市场需求,提供在线问诊、中医体质测评、营养指导等服务。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便捷性,用户无需跑医院,随时随地就能获得医疗建议。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不少潜在问题。

首先,线上诊断的准确性有待考量。 仅仅依靠用户提供的数据和医生的在线问诊,很难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例如,中医体质测评,虽然号称依托AI大模型,但其科学性仍存在争议。中医讲究望闻问切,线上诊断如何能做到“切”?

其次,个性化方案是否真的个性化? 减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饮食偏好等多种因素。互联网医院能否真正做到“一人一方”,还是仅仅提供一些标准化的方案?我对此表示怀疑。不少平台所谓的“个性化”,不过是根据你的简单信息,套用预设好的模板而已。

再者,责任归属问题。 互联网医疗的责任归属一直是一个模糊地带。如果用户在线上诊疗后出现问题,责任应该由谁承担?是平台、医生还是用户自己?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司美伴侣用药六联检”:是福音还是敛财工具?

京东到家推出的“司美伴侣用药六联检”项目,号称能为使用司美格鲁肽等药物进行减重的用户提供便捷的检测服务。司美格鲁肽是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原本用于治疗糖尿病,但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减重领域。

然而,司美格鲁肽并非万能药,它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而且,长期使用司美格鲁肽的安全性尚不明确。因此,在使用司美格鲁肽之前,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京东到家的“司美伴侣用药六联检”看似方便,但价格不菲。而且,用户自行购买检测服务,很容易受到利益驱动,过度解读检测结果,甚至滥用药物。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商家会利用用户的恐慌心理,推销一些无效甚至有害的减肥产品。

我认为,在使用司美格鲁肽等药物之前,应该咨询专业的医生,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检测和用药。 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损害身体健康。

互联网减重:监管的缺失与行业的乱象

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监管的缺失导致行业乱象丛生,一些平台为了追求利润,不惜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甚至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我曾经在某电商平台购买过一种“减肥咖啡”,号称能“快速燃脂、轻松瘦身”。然而,喝了几天后,我不仅没有瘦下来,反而出现了心慌、失眠等症状。后来我才知道,这种“减肥咖啡”里添加了违禁成分。

这种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京东互联网医院上线“减重门诊”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它反映了互联网医疗在解决国民健康问题上的积极探索。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减重并非万能药,它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在享受互联网医疗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惕,理性选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掉入陷阱。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